Profile
Blog
Tagboard
Links
霖星天地 为学生而设的小小世界 因为有了你们 我找到了生命的意义 写作 让我证明自己活过
I have a dream. - Richard Clayderman
而活着从来不是一个人的事
Yours Truly
没有人能告诉你,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是什么。只有自己体会了、感悟了,才能明白自己存在的价值。有梦想,就要去追寻。人,都只活那么一次。聆听自己的心,你会知道自己要的幸福是什么。。。。。。
I have a dream. - Richard Clayderman
I have a dream. - Richard Clayderman
星期六, 七月 07, 2007
屈指算算, 从南京归来 至今也有两个星期了。 由于刚转调到教育部工作,一直在整顿和调适心情来迎接新挑战 ,所以没能好好让心绪沉淀,把在南京二十天的点滴理出一篇详细的心得。因为答应过杨校长会把 自己这二十天的所感所悟写出来, 一直记挂着不把这份功课赶完,誓不干休。
现在能滕出这一点空闲来写, 其实是很吊诡的一个机缘。如果不是发生了这一件不幸的事,阴差阳错地给了我一点时间,这篇稿还真不知几时能完成。 且在这里打住, 留待下次分解。
南京的一切,令我难以忘怀。如我的女儿慧敏所说,一切令人回味。然而,美好的感觉只能摆在记忆的宝箱里,在现实中,永远不会再重复。每一次到这个回来,总是有新的体验。不止能和老朋友叙旧欢聚,还能再结识到新的知交,让我每次离开时, 都带着满满的爱和友谊回来。 为什么会那么满足呢?我想, 当你和志同道合的 朋友分享着生活的点滴时,敞开心胸的感觉能使你舒展了自己的想法,在精神上获得某种自由和依靠。 能被人了解的感觉很重要。 那是一种认同感、归属感 ,一种被接纳、被重视、被关心的沟通行动。
和个别老师倾谈过几次,常能在她/他们身上感受到这份渴望被了解的需要。如果给得充裕,它可以化成一种生活的动力,成为工作的引擎。然而, 令人黯然的是,这样的沟通和了解,一碰到现实里身份阶级之分 ,大家便把心都锁起来了,无法开诚布公地对同事、上司、下属 坦白自己的想法/意见/建议。是一种很实在的阶级隔阂,如果能突破这一层精神枷锁,大家工作的默契和氛围便能升华,达到更高的层次。
我这次的到来, 就碰到了一个很可爱的女老师 :孙芳。
她其实比我小好几岁,但是她的性格和对一些事物的想法和我很接近,尤其对行知小学的一些观点和我不谋而合。我们两个初见面,便一拍即合,话匣子一开,便一发不可收拾。她就和我透露过一些想法,比如要怎么让基地老师对工作 有更多热忱与归属感等,而我们都一直 认为许多问题的症结都出在缺乏沟通上。每一个人对自己看到的事物或应该提的意见均有所保留,这样的心态源自“破窗效应”,因为大家都觉得多说多错还要多做,划不来,索性 有所保留,明哲保身。我和孙芳对行知皆有一份莫名的归属感,然而我们也知道,因为和行知没有工作利益上的瓜葛和冲突 ,论身份而言,要坦白 、客观是很容易的。 如果真来工作,成为当中的一分子,那我们的说词可能就会和现在的有所出入了。
因此,当孙芳真正挑起基地活动助理的工作时,她便感受到了活动运作中的一些操作难点和协调问题。许多细节和沟通程序可以更精化,但是无从沟通 、无从下手。 基地负责老师们都是个个可以独当一面的小领导,让他们 全权负责带领孩子们的活动是驾轻就熟,万无一失的。看看他们如何和孩子们及老师们从零开始建立起到离别那天难分难舍的感情,我们不难发现老师们的个人魅力。
就可惜, 再好的领导也不能只当独行侠。 他在优化自己的工作时, 也要懂得如何和别人配合、协商,利用共有资源和力量,把工作效益提升到最高点。这样不仅讲求精密的配合度,也需要长期的沟通和了解。开诚布公的前提便是,不管是上司或下属、朋友或同事,大家都应当放下身段,认真聆听他人意见, 然后主动反映情况、接受实况、改进现况。每次的开会和讨论,不应是一个一面倒的你讲我听的情形。何谓沟通? 你发言时,我聆听 ;我发言时,你聆听。尔后,彼此交换意见,斟酌出最理想的对策。有纠纷时,针对客观因素,排除主观意见,达到共识,才好散会。 理性的沟通是把事实摊出来讲和解决,但是也不能忘了感性的一面。 许多事还是需要人性化的情感才能有效处理好。
虽然我到教育部工作不足两个星期, 但我深深感受到管理策略中一个很重要的诀窍:决策者一定要能够让执行者和自己站在同一个线上,即使起跑点不一样,终点必须一致。否则, 再好的计划/策略/报告,都无法有事半功倍的成效。
在南京的二十天里 ,我也抽空走访了两所学校 :山东寿光世纪学校和嘉善县大云镇中心学校。 这两所学校让我实在地感受到决策者一旦能以学生为主、老师为本,对老师们的关怀体现在机制里,就能很容易地笼络人心。印象最深刻的便是嘉善县的副局长在看了我为学生上的一堂绘本导读课后, 细致详尽地把我在教学中展示的各个教学技能和动机,一一分解得头头是道,令在场的人纷纷对他的分析能力佩服不已。他把老师们应该注意的教学重点提出后,还和目前镇里学校定制的校本计划做比较 ,很客观地让在场的老师们和校长看到他们可以改进的地方。虽然是个正式交流会,但是我们不居于形式,抛开身份,纯粹以互相学习为目的来交流。我所看到的是,上司体恤下属,和他们共策略、精益求精的精神。
我在行知时, 很高兴地看到这样的运作机制也正在萌芽。当不同阶级的人可以抛开身份,更坦然地沟通和配合时, 合作的默契就能培养。大家互相了解彼此的工作性质,便能更体谅别人的难处和局限。
这让我想起在归国前的两天,我到基地帮忙老师们安排一团澳洲中学生一日游的活动表。
其中一项活动原本是安排这些外籍孩子到农户家走一趟,体验农村生活,和农民们一起吃午餐。 我们三个人一早便骑着脚踏车寻访可以安排参与此活动的农户。好不容易在午餐前把任务完成,结果吃了午餐后,便接到通知此走访农户的活动被取消了,理由是怕孩子们吃不惯农村食物,也担心时间太紧迫。
就这样, 原本还为自己高效率的工作表现而沾沾自喜,结果却是白忙一场,到头来还得再回去通知村民 临时的变卦。工作既吃力又不讨好,我当时便能体会得到那种白费心思的泄气和不满。
我相信这样的事件不仅发生过一次 。而老师们如果每天得应付这样层出不穷的变化,次数多了,难免会产生厌恶的心理。 而且这样的瞎忙,浪费人力时间不在话下 ,要培养归属感和工作热忱就更不容易,因为大家不认同自己的工作。
因此, 我总觉得,要把学校的士气搞起来,还是必须 着手让老师们能认同自己的工作,对自己的工作有责任感和成就感,那么要带动他们配合一些机制或策略就会比较容易。而要培养这一些,有时要以感性的手段,暂时模糊身份阶级,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适当的关心可以换来无穷的感激。 而这份感激可以转化成工作的动力,成为一种认同和归属。
二十天的旅程总结了我的六次行知录,也为我暂告一段落的教学生涯,画上了完美的句点。
不过我相信,这不是个结束,而是另一个人生旅程的开始。
就像满池的荷花,今年花开了、榭了,明年还会在开。
7/07/2007 09:31:00 上午
Tagboard
Exits
Link
Link
Link
Link
Link
Archives
三月 2006
九月 2006
十月 2006
十一月 2006
十二月 2006
一月 2007
二月 2007
三月 2007
四月 2007
五月 2007
六月 2007
七月 2007
八月 2007
九月 2007
十月 2007
十二月 2007
一月 2008
二月 2008
四月 2008
六月 2008
Credits
Host:
Blogger
Software: Adobe Illustrator CS 2, Macromedia Flash Pro 8
Resources:
1
Layout ©
Xav
qior